欧洲杯下单平台-欧洲杯2024下注-【欧洲杯欢迎您!】
>欧洲杯下单平台-欧洲杯2024下注-【欧洲杯欢迎您!】>媒体聚焦
人民政协报:中国能建——铸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底座

立足新时代,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牢牢把握国资央企新使命新任务,紧紧围绕“创新、绿色、数智、融合”核心发展理念,聚焦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四新”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铸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新质生产力“含新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工程’,2023年,公司全年研发投入128亿元,同比增长3.2%,研发投入强度达3.1%。”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说。

高效的科研投入,让中国能建攻克了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碳捕集封存利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了风光热绿色发电、氢制储运、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行业领先技术。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截至目前,包括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内,中国能建已累计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8项,重大科技成果2700余项,有效专利13177项,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500余项,发展新质生产力跑出了加速度。

依托6个国家级和65个省级研究机构,以及14个专业研究院,中国能建一直致力激发各方面创新活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新型高空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装备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技术研发中心入选国家能源局首批创新平台,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一批国家级创新示范项目有序落地。

在高空发电领域,中国能建不仅在技术层面开展前瞻性探索,也在成果转化层面进行了示范引领。1月7日,其投资建设的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新技术示范项目成功发电,成为国内首个可并网的兆瓦级高空风能发电工程。

“项目采用了伞梯组合型陆基高空风能发电技术路线,采取‘放风筝’模式,能够利用500—3000米高空风能进行发电。”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必雄介绍道,高空风能发电技术在安徽绩溪工程化实践,也将成为该领域的“试验田”,对推动我国高空风能发电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瞄准新兴产业  提升新质生产力“含绿量”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宋海良表示,我们在规划设计、产业投资、工程建设、工业制造、项目运营等环节系统发力,全方位提供特色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将新能源作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持续放大培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绿色生产力。

截至2023年底,中国能建累计获得风光开发指标5023万千瓦,控股新能源装机容量951.1万千瓦,较2022年增长近一倍,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依托全领域全要素一体化集成优势,创新运用源网荷储、多能互补、投建营、交能融合、城市综合开发、海上综合能源、东数西算“七个一体化”发展模式,中国能建孵化开发了一批大型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在广西崇左,打造了总规模达1064万千瓦的“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项目,带动了一批“能源+农业”“能源+生态”等新产业。

“能源融合发展是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向与关键路径。这种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水乳交融般的深度融合,一定会产生‘1+1>2’的效果。”宋海良说道。中国能建独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方案催生了以“能源+”“+能源”为特征的交能融合、数能融合、建能融合、产能融合新模式。

目前,中国能建在其首倡首推的交能融合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系统提出绿色交通融合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投资建设了国内首个全路域交能融合示范项目枣菏高速交能融合示范工程,填补了高速公路领域交能融合投资模式的空白。

在数能融合领域,中国能建投资建设运营的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中心园区示范项目,通过融合能源和算力全产业链,打通“算力网+能源网”通道,实现瓦特与比特的高效转化,形成数字与能源深度融合的典型范式。在建能融合领域,中国能建大厦二期项目获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示范工程,成为近零碳建筑类的样板。在产能融合领域,正在建设的无锡洗砚湖生态科技城启动区项目,以绿色低碳的建设理念融入新型城市发展,实现文脉激活、低碳引领、产业升级、科创落地,为系统打造新质生产力提供更优化的空间格局。

布局未来产业  提升新质生产力“含金量”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选择,发展新型储能、新兴氢能是打造未来产业的阵地之一。

今年,“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型储能发展按下“加速键”。“当前,中国能建正着力打造综合储能,大力发展压缩空气储能,积极稳妥推进电化学储能,探索重力储能的可行路径。”宋海良表示。

4月9日,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并网一次成功,实现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三项世界领先,验证了大容量、高效率、超长时“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可靠性、创新性和可推广性,为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提供了示范。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2023年当年,新型储能的新增装机规模比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快速的增长趋势,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大力发展综合储能的信心。”中国能建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吴云表示,目前,中国能建具备实施条件和正在建设的压气储能工程超过50多座,并已启动单机容量600兆瓦到1000兆瓦级,转换效率72%到75%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氢能具有来源丰富、清洁低碳、单位热值高等优点。全面布局氢能产业,也是中国能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2023年9月,总投资296亿元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规划年产绿氢11万吨,绿氨/醇60万吨,配套建设电解槽装备制造生产线、综合加能站,设立氢能研究院,基本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氢能化工、氢能装备全产业链条。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绿色氢基化工规模化发展,助力产业低碳转型。

在一体化氢能领域,中国能建牵头承担参与多个国家级氢能研究课题,完成了第一座商用液氢综合加能站的设计,申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低碳氢能示范项目。另外,中国能建还设计了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自主研发的1500标方碱性电解槽已经正式下线,投资建设的首座8兆瓦级碱性电解水制氢机组稳暂态特性试验检测平台已经竣工,形成了电解槽核心设备的制造和检测能力,为“绿氢+”产业发展提供了能建方案。

在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伟大征程中,创新是动力,提供核心支撑;绿色是底色,激发长期价值;数智是平台,全面嫁接赋能;融合是方向,实现共享共赢。中央企业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中国能建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创造更大价值、展现央企担当。